坐拥业内前三大基金销售渠道之一的东财系,旗下公募基金又有了重要变化。
9月16日,东财基金公告,公司法定名称变更。变更前,基金管理人法定名称是西藏东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后基金管理人法定名称是东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文均称东财基金)。
这是一个看似很小,但回味无穷的更名。
回归东财基金后,东财基金在整个东财系的基金业务中的地位能否改观,它能否找到自身高速发展的策略通道,依然引人猜想?
当然,更名易,正名难。东财基金此前的七年发展证明了哪怕是拥有行业前三的基金销售渠道,依然不能保证在公募资管界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这一方面是公募资管领域高度的市场化水平所推动的,另一方面也和东方财富体系内深层次的战略抉择与资源博弈有关。
当天天基金在大开大合、代销万家产品时,同门的东财基金却在业内几近默默无闻,规模始终在行业腰部以下徘徊。这无论如何都算是外界难以参透的“珍珑”棋局。
后续将变更基金产品名称东财基金公告称,公司变更法定名称,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更换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公司章程相关条款已相应修改。
公司还表示,公司法定名称变更后,法律主体和对外法律关系不变,原以“西藏东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名义签署的合同及法律文件的条款、效力及履行均不受影响。公司后续将对旗下公募基金产品名称进行相应变更。
可以想见,很快,“西藏东财”字样将从公募产品的“货架”上被调整掉,新的“东财基金”将取而代之。
公募机构已成立7年公开资料显示,东财基金是2018年获批设立,公司由东方财富证券全资设立,为券商发起的公募基金公司。
但东财体系里,其实并不止东财基金和东财证券涉足基金业务。
作为业内第三大基金销售渠道,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控股的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后简称“天天基金”)在业内影响力巨大。它平台上代销的公募基金家数和保有规模量均十分惊人(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非货基金保有数据)。
而东财基金成立七年内,发展也表现平平,迄今非货基金总规模不到400亿元。它甚至在天天基金销售的产品都未必是排名最前列的机构。
“左右互博”何时休?这显然大大出乎外界的预期,此前,市场预期,曾经的东财基金会重复天弘基金的“光辉史”,依靠其共同实控人控制的其他销售平台而获得资源上更多的倾斜,并进而迅速进入行业规模前列。
但实际情况是,截至2025年年中,东财基金非货规模370亿元,在业内排名85名上下。这个数字,虽然绝对意义上不算特别小,但一定低于业界曾经的预期。要知道,同一体系的天天基金的非货产品保有规模是6374亿元。
“有心”的“安排”?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东财基金的发展缓慢呢?
有的观点认为,是东财基金自身的发展状况限制了外部的支持力度。东财基金在成立后一直未能拿出特别“抢手”的产品,似乎也未能建立市场有显赫知晓度的公募产品和基金经理,这样的情况很难让兄弟的销售平台有“用武之地”。
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这可能反应了东财系机构实控人其实的一个“战略谋划”。
事实上,东财基金在成立之初设计的股权结构就和天弘基金有一定不同。东财基金的控股方为东方财富证券,后者与天天基金同为东方财富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而天弘基金的控股方就是蚂蚁科技集团,天弘基金和蚂蚁基金(杭州)基金销售公司都是蚂蚁科技集团的子公司,一定程度上两家算是“兄弟”公司。
这个区别导致了一个很明显的结果是,理论上,天天基金无须为东财基金的发展“负责”,
后者哪怕上溯一层股东关系,也只能找到东财证券。东财基金要拿到天天基金的“厚待”,需要集团层面有所协调。但从实际情况上看,天天基金似乎也未能为东财基金历史上的规模积累“发力”太多。
“高层”的设想当然,更深层次的则是东方财富上市公司的股东层面对于东财基金的“定位”的思考。
有观点认为,东财对于东财基金的“定位”设计和管控,其实是一道经典的商业案例题。新业务与老业务,旧体系和新公司如何融合?如何权衡?当两者利益冲突了后支持谁?
一方面,东财体系内在东财基金之前已经有了涉足基金销售业务的“天天基金”,且发展势头良好,对公司的市值也有相当的支撑作用。继续保持天天基金在商业上的良好势头和“独立决策功能”,对东方财富整个公司、对实控人其实都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东财基金作为公司千辛万苦拿到的公募机构牌照,如今却发展的不瘟不火,没有特点,似乎也不能算是对股东很“合算”的状况。
究竟是支持东财基金这样的新业务,还是支持天天基金这样的传统优势业务,估计会烦扰东方财富高层一阵子。
而此次东财基金改名,说不定也是个促发思考和决断的契机。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正规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