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乌前线突然战争进程突然加速。据环球时报及多家媒体报道,6月末,乌克兰首都基辅和多座城市遭遇大规模导弹与无人机袭击,多条战线出现崩溃迹象。
俄罗斯一边打出战争爆发以来最猛烈的一轮空袭,一边放话“愿意恢复谈判”,这场节奏突变背后,显然展示了俄方的战术和决心,与以往“和谈意愿”不同的是,这更像是一场以战逼和。
消息指出,本轮俄军空袭范围极广,火力密度极高,重点打击目标是弹药库、军工厂、输电网等乌克兰后勤命脉。据乌官方披露,仅6月28日夜间,超40枚巡航导弹与50余架无人机蜂拥而至,多个城市的供电、供油系统陷入瘫痪,乌军反击火力明显减弱。
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却罕见释放“愿意启动第三轮谈判”的信号,甚至提出条件,乌克兰必须“接受当前战场现实”,即默认俄罗斯对四个乌东州的控制。俄方策略很明显,那就是打给你看,谈给世界听,实则在战场上逼你坐下。
展开剩余72%而这波操作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乌克兰的军工与弹药体系,已经难以为继。
泽连斯基现在最怕的,不是战损,而是“打不动了”。
乌克兰国防工业早已疲惫不堪,战时自给率严重不足。据英国国防部估计,乌军当前炮弹消耗量的近70%依赖外援。西方国家虽然陆续承诺补给,但到货速度极慢。欧盟300亿欧元的援助方案至今仍在审批流程中,而美国“爱国者”系统的追加交付更是一拖再拖。
不过,这倒不能说是欧洲完全不想支援乌克兰了。在欧洲,对于援乌一事的态度,各国正在不断变化。
但不管是支持还是不支持,摆在欧洲面前的事也很现实,欧洲军工系统难以满足乌军需求,尤其在防空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等高端装备上,产能长期跟不上消耗,这进一步动摇了欧洲的支持。
俄军轰炸后,泽连斯基第一时间就紧急奔赴欧美寻求支援。
但毫无意外,美欧还是老样子,态度“你推我等”含糊其辞,面对俄罗斯的猛攻,乌克兰还得面对“既等不到,也造不出”的尴尬局面。
不过有意思的是,以往,乌克兰都在望向美国,试图从西方搞来先进装备,但随着印巴冲突的意外爆火,中式装备也成为了外网上一个热点话题。
装备确实缺,武器确实差,但只要没和谈,仗就得打,这该咋办?
于是,在这场援助真空期,乌克兰一些军方与智库人士开始“旁敲侧击”提及中国制造。
事实上,我们近年来在军工领域的技术积累与产品外销早已引起全球关注,尤其在无人机、电子战装备、反坦克系统等领域展现出极高性价比,甚至在反无人机等领域,中方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
尽管中方坚持对乌危机“不军援、不参战”的立场,但事实是,泽连斯基政府内部确实出现了“希望获得中国装备”的声音。
据乌克兰《防务快讯》报道,有议员提出“在第三国渠道采购中国产战术装备”的建议,试图绕过政治阻力。虽然这一动议暂未官方化,但足以说明泽连斯基在“西方不力”时,正在寻找一切可能的生存缝隙。但至于我们买不买,那就是另说了。
纵观俄军最近的战略,俄方如今不再玩“持久战”,而是用密集火力逼近乌克兰战略底线。泽连斯基一方面加紧向美欧催要援助,另一方面不得不开始关注更广泛的军备来源。在战争节奏加速、军工体系崩溃、外援迟缓的三重压力下,乌克兰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少,主动权正在快速流失。
战争不会因谈判而结束,只会因实力的对比发生变化。接下来,决定战局的,很可能不是某一场胜利,若乌军无法补充新血液,乌克兰能否再“扛过这个夏天”都是问题。
发布于:山西省正规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