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7月12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遗产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嘉应观。这座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以宏大规模与精致建筑让实践团成员仿若穿越时空,红墙碧瓦、楼阁殿宇间,古树参天,姊妹椿更是令人称奇。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为纪念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有“黄河小故宫”之誉。观内雍正撰文书写的铜碑立于河蛟身上,见证着历代黄河治水文化,堪称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足见其独特地位。
在嘉应观御碑亭处,亭柱上“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的对联吸引了实践团的目光。指导教师陈超解读道,这副对联揭示了黄河与江山的紧密联系,“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中国人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从未停歇。黄河自武陟而下地势平旷,河道无常,极易泛滥。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黄河在武陟多次决口漫溢。雍正三年,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建成,雍正钦赐“嘉应观”之名,寓意嘉瑞长应,这里也成为治黄“前哨”。此后,东、西道院相继建成,陈公祠也在此落成,嘉应观成为规格极高的龙王庙。
步入龙王殿,实践团成员发现供奉的并非神仙,而是青史留名的历代治河功臣。西汉的贾让提出“治河三策”,东汉的王景成就黄河安流千年的传奇,元代的贾鲁治黄有功,禁烟英雄林则徐也位列其中。通过了解这些功臣事迹,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嘉应观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历史见证,更是汉、满、回等多民族团结协作、共同治水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黄河岁岁安澜,为世界江河治理提供了成功范例。在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新中国首位水利部长傅作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等前辈为开发黄河水资源、修建人民胜利渠付出的艰辛努力,深刻体会到水利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成员们深受触动,更加明白水利工程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随后,实践团来到黄河泥埙研究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的独特魅力,让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古老艺术形式是传播黄河文化的有效载体。陈超老师提道,黄河水利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他告诫同学们要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做好保护、传承、弘扬与研究工作,推进系统保护,提升品质,让古老遗产焕发新时代光辉。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学习与实践深挖更多黄河流域民族团结水利工程资源,为黄河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挖掘、弘扬贡献力量。(史路嘉)
编辑:林辉审核 :莫韶华
正规长沙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